西藏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白那村学习菌菇种植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11/17 乡村振兴 浏览次数:154
“索朗,你看像这朵蘑菇就得采下来了,它不仅不会再长大还会继续吸食营养。”蹲在菌包前,西藏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白那村党委第一书记王雪飞和村民索朗顿珠讨论着菌菇种植的技术要点。
占地2亩的大棚一端摆放着十多排约半米高的蘑菇菌包,稀稀松松的几朵平菇露着头,在王雪飞和村民的眼中是一份惊喜。
“我们大棚里的蘑菇‘呀咕嘟’(藏语意为‘太好了’),王书记的工作也‘呀咕嘟’。”白那村村委会主任次丹次仁竖起大拇指说。
8月前白那村的9个温室大棚还是杂草丛生,一派荒芜景象。“最初我们修建温室大棚是想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因为村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我们就把温室大棚承包了出去,可受土壤气候等原因,大棚收益不太好。”次丹次仁说:“虽然我们租金低,可承租者觉得无利可图,今年不租了。”
2021年4月上任伊始,大棚闲置荒废的问题就摆在了王雪飞的面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拨通了承租者的电话,70多分钟的通话中,她努力寻求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方式,怎奈承租者考虑自身利益最终还是放弃了。“看着王书记为了大棚的事一边打电话一边哭,我们几个村干部心里可不是滋味了,我们都劝她放弃算了。”次丹次仁说:“我们没想到第二天一早,王书记又召集我们几个人,商讨村里自己经营大棚的事。”
养藏鸡、养鸭子,不符合相关政策要求;继续种蔬菜,土壤改良又得一大笔钱;种植花卉,村民去哪里学习技术……一个个大棚利用方案在论证中被否决。
一筹莫展之际,王雪飞想到了山南市农业农村局,她积极邀请专业人士到村里进行实地考察,对温室大棚土壤环境进行科学分析,结合市场需求,最终决定:种蘑菇!
“我们通过市农业农村局联系了拉萨市林周县菌种种植基地,我们采购了1000个菌包,在一个大棚内做试验,目前每天可出产10多斤平菇,等到出菇旺季产量会成倍增长。”王雪飞说。
菌菇试种植的成功给了王雪飞和村民们莫大的信心,菌菇种植也被确立为助力白那村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王雪飞说:“11月份,还会有9000个菌包陆续运过来,我们计划逐渐从1个棚覆盖到9个棚,同时吸纳更多的村民学习菌菇种植技术,除了平菇外还要再种植一些价值更高的菌菇品种。”
“我们也已经和县里的‘菜篮子工程’对接好了,他们承诺,我们产多少,他们就收多少。”对于菌菇产业的未来,王雪飞信心满满。
上一篇: 西藏那曲:牛奶里的“致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