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已形成“多位一体”就业新格局 调查失业率十年来始终保持全国最低
发布时间:2022/10/31 新闻 浏览次数:20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统筹规划区内、区外两个就业渠道,积极完善自主、帮扶两种就业方式,高效整合稳就业、促就业两类政策措施,深挖区内存量就业岗位潜力,增加区外增量就业岗位数量,积极引导、妥善分流,多方努力、多措并举,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质量持续向好、就业作用持续发挥,全区就业工作硕果累累。文/图记者德吉曲珍
“多位一体”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记者从自治区人社厅了解到,2017年以前,西藏高校毕业生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公职岗位就业,8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公开招录(聘)充实到基层一线。2017年以后,西藏积极应对转型压力,大力推进市场化就业,构建了高校毕业生企业就业、基层就业、区外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多位一体”就业新格局。5年来,全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市场就业率达70%以上,区外就业率达8%,其中2021年达2400余名,是2016年的16倍。
为进一步做好自治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近年来,全区执行一系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政策,全方面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者提供政策扶持。
“在这里一点都不觉得孤单,业余生活也很丰富,基地时常会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就业欢迎会、交心谈心座谈会、就业联谊会等活动。”在湖北鄂东银河材料有限公司工作的洛桑旦巴说,每逢周末空闲,总要约上几个好友到住宿基地聚聚。刚到住宿基地那天,同事们热情地领着洛桑旦巴熟悉环境,向其他人介绍这位来自西藏的同事。“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洛桑旦巴说。通过“组团式市场化就业援藏”,洛桑旦巴等118名山南籍高校毕业生在湖北黄石市实现了就业。
十年来,西藏构建了高校毕业生企业就业、基层就业、区外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多位一体”的就业新格局,全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市场就业率达70%以上。
如今,市场化就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每年吸纳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3人以上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安排纾困资金、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时予以倾斜。和洛桑旦巴一样选择在区外就业的西藏籍高校毕业生还有很多,他们对区外就业充满了期望,得益于良好政策的扶持,他们正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创业是就业的前提,就业依赖于创业。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特色和优势日益突出,推动创业工作从单一的创业培训向创业后续服务、创业载体支撑等立体化全方位“一条龙”服务迈进,创业培训3.17万人,创业成功7944人,创业带动就业1.69万人。
转移就业
托起农牧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2012年以来,西藏积极引领农牧民“从牧场走向市场、从土地走向工地”,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从2012年的45万人增至2021年的69.3万人,增长54%。2016年以来,累计为群众提供生态岗位70万余个,年人均补助3500元。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46.63万人,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十年间始终保持全国最低。依托就业信息平台,精准实施就业跟踪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连续十年动态清零,累计清零4000户以上。
记者从自治区人社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重点打造了20个典型劳务输出品牌,尼木藏香制作人、后藏庄园唐卡师、扎囊虱雕师、墨脱采茶人4个劳务品牌荣获全国地方特色类、行业引领类、创新发展类优秀劳务品牌荣誉称号,直接或间接带动9万余名农牧民增收,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持续推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基地建设,依托就业基地实现稳定化就业对接。全区现有农牧民转移就业基地771个,累计吸纳9万余人实现就近就便就业。十年来,西藏以“大规模”“小团体”等方式推进组织化转移,形成了“上下衔接、内外结合、互联互动”的组织化劳务输出机制。全区现有各类劳务输出组织7978个,有组织劳务输出占比达到27.8%以上,实现了农牧民就业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的转变。
现如今,区外就业不仅仅包括高校毕业生,还包括农牧民群体,西藏在区外设立农牧民就业联络服务站,开展“点对点”“组团式”务工专项对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输送。其中,日喀则市统一输送428名农牧民前往新疆“组团式”就业,人均年增收5万元;那曲市组织153名农牧民规模化赴浙江、江苏就业,区外就业场所已成为西藏农牧民与兄弟省市劳动者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2012年以来,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劳务收入累计285亿元。2022年上半年,西藏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05元,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75元,增长8.0%。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年来,全区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农牧民群体就业大盘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站在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西藏将继续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和农牧民群体就业增收创业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