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与创新中拓展生存空间
发布时间:2022/07/19 新闻 浏览次数:219
仁青郎加的家乡是西藏唐卡嘎玛嘎赤画派的流传地。出生于西藏昌都一个唐卡世家的他从7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唐卡绘画,如今已持续15年。2018年,仁青郎加受昌都市文化局派遣,参加了福建省艺术馆在厦门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漆画高级研修班,从此打开了一扇传承创新的新大门,成为探索唐卡与漆画“嫁接”的第一人,也因而入选“乡村网红”。
回忆起初识漆画的感受,仁青郎加用“怦然心动”4个字形容。仁青郎加跨越千山万水来到福建,在漆画中看到了唐卡新的可能。直观的艺术冲击足以抵消画种融合带来的未知性,仁青郎加决定试一试。唐卡与漆画,两种历经千年传承的非遗项目的交融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漆画的创作材料是天然大漆,对传统漆画师而言,过敏在所难免。对仁青郎加而言,这更是巨大挑战。频繁接触大漆,仁青郎加过敏了,双手肿得无法弯曲,脸也不同程度的红肿。可凭着一个画师的坚韧,他最终征服了大漆。经过一期培训班的完整训练,他完成了首幅唐卡漆画作品《指路小尊者》,让唐卡漆画成为现实。漆画中的白色是用蛋壳拼贴所呈现,仁青郎加在绘制过程中,还探索独创出碎蛋壳之间的纹路。
“使用大漆新材料让唐卡不怕受潮发霉,镶嵌等技法的引入也让唐卡的艺术表现力更强。当我把全新的漆艺唐卡拿给爷爷、爸爸看时,他们才领略到其中的美感,鼓励我继续下去。”仁青郎加说。
受到认可的仁青郎加全速奔跑,从艺术扶贫理念的受益者变成文化志愿服务的传播者。2019年7月,福建省艺术馆与昌都市文化局联合举办漆画技艺培训班,仁青郎加以先行者身份,当起了两位福建画师的助教。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昌都10名年轻唐卡画师成功结业,锻炼出跨界艺术创作的能力。这样的联合培养现在仍在持续进行。
从最初的不敢不愿尝试,到如今唐卡各大画派加入到唐卡漆画的行列,漆画的融入让唐卡更具艺术收藏性。仁青郎加看在眼里,乐在心头。他心里还揣着一个愿望:带动更多唐卡画师学习漆画,通过艺术融合创新和文创开发,走出一条新路,拓展生存空间,让更多画师的艺术价值得到市场认可,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散发光芒。
成为“乡村网红”的仁青郎加还筹备工作室,通过视频和文图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唐卡漆画成果,并逐步探索将其他藏文化符号,如串珠等加入漆元素,激发出更多融合创新的潜能。
上一篇: 西藏自治区在湖南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
下一篇: 中国珠峰科考持续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