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铁路“外科手术师”:为千里铁轨“接骨疗伤”
发布时间:2022/05/29 新闻 浏览次数:253
“今天我们要处理风火山至江克栋K1155+720右股重伤钢轨,插入12.5米同一材质的标准钢轨进行修复,大家穿厚点避免感冒,注意标准化作业流程。”青藏集团公司西宁工务机械段换轨车间主任刘海龙叮嘱。5月下旬,海拔5100米的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没有迎来夏季的炎热,却等来了满天的飞雪,慢慢掩盖了青藏铁路,温度也逐渐降低至零下20℃。
被喻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气候环境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零下5至7℃,最低气温达零下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左右,集中了修建青藏铁路“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多年冻土”三大世界级科技难题,曾被前来考察的国外专家们断言过,“青藏铁路不可能通过风火山”。
然而,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速度最快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一条神奇的“天路”满载全国各族人民的希望,跨昆仑、越草原、穿戈壁,在雪山流云间蜿蜒穿梭,成了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
据悉,自2016年完成“千里青藏一根轨”的重任后,西宁工务机械段换轨车间重点工作转换至青藏铁路重伤钢轨修复焊,其中该车间焊轨车队每年80%的时间都奋战在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区段,作业地点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主要工作任务是将青藏铁路上有损伤、裂纹、剥离等情况的钢轨进行修复处理,被称为钢轨“外科手术师”,为钢铁巨龙的脊椎进行“手术治疗”。
“实际上就是把有伤的钢轨从线路中切除并插入短轨进行焊接,进一步达到标准铁路线路质量要求,从而保证驶过青藏铁路的每一趟列车平稳、舒适、安全。”刘海龙说。
“各号位确认钢轨几何尺寸,准备施工作业。”早上10点10分,施工负责人王东林边说边仔细确认切割位置。“此次使用的YHGQ-2000移动式高原气压焊轨车是中国完全具有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焊轨车,由电脑自动控制,只需要作业人员操作几个按钮便可作业。”
6名作业人员迅速拿起工具,按照分工奔向各自的作业位置,一把拎起切割机,利索地按照测量好的标记对钢轨进行切割,锯片和钢轨“相撞”,发出“滋滋滋”的声音,切割产生的火花“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随后,负责钢轨端面打磨的操作手赵明杰将端铣机固定在钢轨头,一边打磨一边调整角度,确保端面平顺。“钢轨端面打磨水平越高,焊接质量越好,必须仔细打磨。”
同时,司机王伟强驾驶着气压焊轨车缓缓开来,精准地停在指定位置。操作人员麻利地登上焊轨车,通过遥控器调整着焊机的方向,将重达3.5吨的高原气压焊机稳稳地落在钢轨上。负责焊轨车的朱振钊说:“气压焊轨机是整辆焊轨车的核心,全程智能化作业,操作简单方便,但是要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数据都必须正确精准。”
经过调整,焊轨机夹持着两端已打磨清洁完成的钢轨。“准备开始点火,所有人离焊机远一点,不要被烫伤。”操作员张玉雄调节好氧气乙炔流量后大声提醒着大家。随着“嘭”的一声,火焰从加热器“窜出”,通过不断调节加热器的位置,逐步火焰对准焊头中心,确保钢轨受热均匀。
仅仅用时5分钟,一端焊接作业结束,熄火挤压的瞬间,焊头“鼓”起焊瘤,在推瘤刀的作用下,焊瘤被轻松推除,接下来,便需要反复进行风冷、正火、打磨等工序。
12时10分,伴随着“哐镗”一声,总长达100米的钢轨按预定计算稳稳地落入承轨槽,预示着今天的重伤修复焊工作大功告成。“我们就喜欢听这种声音,有成就感,即便作业环境再艰苦也是值得的。”现场技术员李明抿了抿发青的嘴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