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藏的刘典忠:保住高原地区“米袋子”和“水缸子”
发布时间:2022/03/09 新闻 浏览次数:287
优化混凝土配比,创造119米的防渗墙深度;提出“温度场及局部气候营造法”,保住高原地区“米袋子”和“水缸子”……近日,极目新闻记者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获悉,该校93111班校友,现任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西藏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经理的刘典忠当选2021年度“西藏工匠”。
优化配方
创造一项西藏第二
1995年,刘典忠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入职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此后,他参加了山南市雅砻水库工程等多项国家重点水利项目,成为在水电基础工程建设、工程管理等方面的能手。
2014年,刘典忠带领团队负责西藏铜矿尾矿库坝下防渗墙建设项目,这道119米的防渗墙将实现“清污分流”零排放,成为下游环境安全的“生态屏障”。
这是水库大坝地下防渗新技术首次运用于西藏的矿山环保治理。施工现场海拔高、气候恶劣、地层复杂,对防渗墙的建造要求极为严苛,如果墙体质量有问题,尾矿库有害成分外渗,将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加上在高原使用往常的防渗墙槽段连接采用的“接头管法”,受海拔影响,管体拔出时极易被提前凝结的混凝土卡住,施工一度受阻。为此,刘典忠带领团队展开多项攻关,扎在现场反复试验,最终掌握了混凝土凝结时间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复杂关系,对接头管连接形式作出改进,一举解决了起拔卡管施工受阻的难题。他继续深钻细研,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调整,增加黏土比例,降低水泥用量,使其更有利于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墙体质量也更为优异。
多项创新,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仅7个月便全面完工,不仅大幅节约了项目预算成本,还创造了119米的防渗墙深度,仅次于水电基础局承建的旁多水利枢纽,位居西藏第二。
改造局部气候
保住“水缸米袋”
“天太冷,风太硬,昼夜温差大,低温时段长,这些全都是沥青心墙施工的‘克星’,怎么办?”2015年初,刘典忠刚来到山南市雅砻水库工程,就遇到“拦路虎”。这是国家“十二五”重点水利项目,工程按期完工供水,可满足下游居民的饮水条件以及灌溉需求,保住老百姓的“水缸米袋”。
刘典忠说:“大气候条件不适应,就改造局部气候。”为此,他带领技术团队翻阅大量资料,多次进行生产性试验,提出了高海拔寒冷地区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填筑的“温度场及局部气候营造法”。通过制造凹谷地形、改变虚铺厚度、调整碾压吨位多项创新,他和团队成功利用“温度场效应”营造出适合施工质量的低风速聚温环境。得益于此技术,雅砻水库提前12个月保质保量完工。48个单元工程100%合格,73.5米高的大坝无一处渗漏。
雅砻水库工程项目部于2019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这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群,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天津市科技成果登记3项,更是在2020年连获中国电力创新二等奖、中国电建科技一等奖。各项成果,被大范围推广应用于雪域高原上的结巴水库、拉洛水利枢纽、卓玉水库等工程中,对各项目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绿色环保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既重工程质量
也重保护环境
在建设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水利工程西藏帕古水库时,刘典忠的身体不太好,每当家人同事劝他休息,他总是说工程正在攻坚期,就又回到施工现场。
每当遇到难题,刘典忠总是以身作则,冲锋在一线;每当年轻人有疑问,他又是最尽职的老师,把多年经验和盘托出。“跟着刘经理,我们进步大,成长快,心里踏实。”公司里的年轻人们说。
在工作中,刘典忠还特别注重生态保护。每次施工,他都要求做到严格洒水降尘,覆网植草;精心处理造孔产生的废浆,沉淀回收,晾晒堆放,避免污染河流。他说,研究新技术,最终的目的是要造福人,造福环境。
“回想上大学的第一天,学校就教育我们学好本领、为国效力。在校期间,老师严格要求,毕业之后,老师还常跟我谈心。我能坚守在艰苦的地方,做出一点点事情,离不开母校的培养。”刘典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