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西藏措美县扎杂村:城市里的新牧人
非遗传承 文化兴藏 | 首届地球第三极风筝文化节圆满落幕,拉萨风筝文化IP势能初显

8月13日下午16点,首届地球第三极风筝文化...

8月12日至13日,首届地球第三极风筝大赛即将举行

“西藏的风筝,一年中只为丰收而飞。”这一风俗随着...

稞稞好味道,青稞粽香浓丨地球第三极青稞粽端午礼盒限时上线

  艾蒲青翠,粽香十里。临近端午佳节...

藏刀技艺锻造富裕生活

西藏日喀则市拉孜镇拉孜村村民普达瓦是西藏自治区...

川藏线上铁骑驰骋——西藏军区川藏兵站部某运输旅进藏运输任务见闻

隆冬时节,记者随西藏军区川藏兵站部某运输旅从四...

他们,沿丝路万里冬游西藏

在拉萨市文成公主实景剧场前的广场上,一列车队缓...

拉萨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布达拉宫广场重新开放

“您好,可以帮我们在广场上拍张照片吗?”12月7日,...

2023“冬游多彩林芝·玩转工布新年”宣传推广及云直播活动正式启动

为进一步挖掘整合全市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林...

打造旅游“产业经济”新IP 西藏将推出极地G219(西藏段)集结赛

记者从正在举行的2022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上了解...

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的蝶变

次央一家生活在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当年,林芝开...

西藏措美县扎杂村:城市里的新牧人

发布时间:2022/04/29 乡村振兴 浏览次数:83

仲春的雪域高原,每一天都充满希望。当朝阳照亮雄踞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时,46岁的巴珠已经把自己的商店打扫干净,店内各式服装一尘不染,准备迎接第一位顾客。

巴珠来自山南市措美县扎杂村,那是哲古草原上的一个2000多人口的村庄。哲古藏语意为“弯刀”,这里并不盛产藏刀,但因水草丰茂享誉全区。

扎杂村平均海拔4600米,是典型的高寒牧业村,长期以来受气候恶劣、偏远闭塞影响,传统的牧业生产束缚着人们,优质的畜产品基本也都是自家食用,难以探索新的增收路径。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巴珠穷则思变,他决定到拉萨闯一闯。巴珠和村民们带着牧场上的风干牛肉、酥油、奶渣,走进城市大街小巷的商店、市场,换成厚厚的一沓人民币。

如今,扎杂村一批批走进城市的牧人,有的摇身变成为老板,有的成为畜产品经销商,有的成为“网红”,把草原上的“宝贝”销往全国各地。这个世代以牧业为生的村庄,也因为这群“新牧人”而走上一条振兴之路。

一袋奶渣“闯天下”

千百年来,绝大多数牧民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放牧、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活。然而,总有那么一群人不甘寂寞。

曲尼平措是扎杂村第一批前往拉萨经商人员之一。1995年,年仅25岁的曲尼平措,拿着卖掉牲畜所得的900元,毅然走出扎杂,在外闯荡,此后的三年曲尼平措一边学习简单的普通话、一边经商,在拉萨售卖家乡的牧畜产品。

“当时村里人认为放牧才是正经事。”曲尼平措说,大家不仅不看好他这条路,还有人嘲讽他。从小与牛羊为伍的他深知祖祖辈辈靠放牧过不上梦想中的好日子,曲尼平措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从拉萨冲赛康角落的一袋袋奶渣,到八廓商城里的四个摊位,再到拉萨买房,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造就了如今富裕富足、美满幸福的生活,这也是多数扎杂在外经商人员的写照。

巴珠就是在曲尼平措等经商牧民的启发下走出草原,走上致富之路。

回想当初,巴珠生活拮据,常靠亲戚救济。巴珠在牧区收购牧畜产品,由早先进城经商的村民卖出后平分利润,逐渐有了积蓄。随后,他也来到拉萨经商,把原来的牧业产品通过自己的手变成了商品,2022年是巴珠在拉萨经商的第八个年头,2022年2月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商铺,生意蒸蒸日上,彻底告别拮据的生活。

扎杂村委鼓励从牧业改革中释放的劳动力外出增收,商品观念、市场意识在扎杂群众心中逐渐扎根。如今扎杂村像曲尼平措、巴珠一样主动进城融入市场,推动畜牧业商品化转型的村民达到7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

新牧民撑起牧业振兴

三月的八廓商城相比年前人头攒动的景象有些冷清,桑杰还是像往常一样努力叫卖着畜牧产品。

2016年,桑杰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他看到村里许多人在外经商致富,就决定前往拉萨销售自家的牧畜产品。刚开始,桑杰像许多刚来拉萨的扎杂村民一样,走街串巷叫卖自家的畜产品。短短几年,他就在拉萨有了自己的摊位,不仅实现了脱贫,年收入还超过10万余元。桑杰说,“现在的日子过得也越来越有盼头。”

市场化促进产品高质量。走出草原闯荡的牧人,也把全区各地群众对畜产品的喜好带回草原,留在村里的牧人据此改良传统的牧业工序,推出更健康、更可口的畜牧产品,成为全区畜产品市场的抢手货。

扎杂村草场面积达到71万亩,畜牧产品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扎杂村在外经商人员逐渐增多,村里的风干牛肉、酥油、奶渣等牧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同时措美县大力改善扎杂村牧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修建暖圈、棚圈,极大的提高了牲畜存活率,为扎杂村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牧业兴,群众富。61岁的牧民曲桑吉宗,凭借自家产的酥油、奶渣的优良品质,发展出固定消费市民群体。现在的曲桑吉宗不用长时间跑去拉萨,也能通过自己发展的销路,将自家的牧畜产品进行销售,现在还在村里开起了小卖部,增收渠道越来越多,日子也越过越好。

观念新,天地宽。牧民赤列加措是一名“90后”,他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把哲古草原上的风干牛肉,通过短视频网络销售的方式卖到全国各地。2021年,在抖音上就卖出3000多斤,纯利润达到十几万元。

哲古草原再也不是一处“雪藏”的秘境,正因为敢想敢闯敢干的牧人们,扎杂村走出了一条牧业振兴之路。

奔向共同富裕

读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壮劳力都去经商了,牲畜谁来放?畜产品谁来加工?放心!扎杂村的群众已经走出了一条先富带后富的道路,奔向共同富裕。

村委会主任斯达说“许多长期在外经商的群众,会选择将自家的牛羊交给无法外出务工的人打理,随着外出经商人员越来越多,在家务牧群众劳动价值不断增高,人均放牧每日工资达到160至180元,比邻村放牧人员工资高出三倍多。”经商的牧民开拓市场,放牧的村民也从中获益。

同时许多在外经商的牧民,会定期按照市场价收购牧畜产品,村里放牧的人不仅放牧实现增收,而且自家畜牧产品也不愁销路,形成了通过一部分群众的外出经商致富,从而带动本村放牧人员劳动价值增值,同时打通畜牧产品销路的良性循环,铺就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商人员流动,先富带动后富。“老乡经济体”的规模经济效应,在扎杂村不断增大。

1996年出生的扎西成为了一家农牧产品公司的总经理,牧民的后代也当上了老板。他至今清晰地记得,每次学校放假,父亲都会和他扛着装有奶渣、酥油的袋子,走街串巷销售产品,“这个经历锻炼从小让我养成吃苦耐劳的性格”。

2018年,还是毛头小伙子的扎西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接手了这家公司,按照“牧户+公司”的模式,联合县人社局举办奶制品加工培训,提升奶渣质量,由公司统一收购畜牧产品,间接带动群众增收60余万元。

从靠天吃饭、生活举步维艰,到如今脱胎换骨精神抖擞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如果说党的惠民政策谱写了扎杂村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那么勤劳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必定是扎杂村民展翅高飞奔向小康生活的羽翼。

“勤奋蹄的牦牛,才能吃到最肥美的牧草;擅扬鞭的牧人,才能喝上最甘甜的牛奶。”这是牧区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也是这群城市里的“新牧人”勤劳致富奔向小康生活最生动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