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小村玛朗的日与夜
发布时间:2022/03/24 新闻 浏览次数:279
从阿里地区札达县县城驱车32公里,沿着弯弯曲曲的柏油马路,绕过落着雪的金色土林,来到宽阔的玛朗河谷,河谷里盘卧着的小村庄就是托林社区玛朗组。
玛朗,在藏语里意为“是与不是”。这样的名字来源于人们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寻找目的地遗留的疑问和困惑。这个总是被询问的村庄不是目的地,却在被途经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进入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颗枯树。朦胧的晨光中,土地是金黄的,闪闪发光。玛朗曲的河水沿着纵横的沟渠流淌,整齐的房屋与远处的雪山相映成趣,屋顶的五星红旗飘扬着,显得格外鲜艳。
村庄的清晨寂静却富有生气。晨起,村民红梅去挤牛奶,用于自家做甜茶和酥油茶。伴随着清澈悠远的牛铃声,牛群们晃晃悠悠爬上了山头。
打一碗糌粑,熬一壶酥油茶,简单的早饭开启一天美好的生活。
因地处玛朗河谷,玛朗组的土地相对松软湿润,种植的青稞穗大粒多、颗颗饱满,做出来的糌粑与其他地方的糌粑相比味道独特,咀嚼起来有略微的颗粒感,口感醇厚、层次分明、味有回甘。只是产量不高,只供自家食用,没有进入市场售卖推广。
农闲时期,村民们不需要耕种,闲暇时候的活计就是做手工、编织,大家坐在一起喝茶聊天。69岁的曲尼桑姆老人说,过去农闲时期也是没有时间坐下来聊天的,而今生活条件好了,交通便利,需要的东西随时都可以到县城购买,不需要全部依靠手工制作。
与大多数地方相比,这里的生活依然原始、质朴、简单。但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这些年的生活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大汽车开进了小村庄,翻地用上了耕地机,收割用上了收割机,连准备过冬的柴火也用上了机器,老人们熟练地使用微信、抖音了解着世界。
2018年,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村里每家每户都住上了新房子。随着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实施,村民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2020年,阿里地区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正式投运,世界屋脊的屋脊长期缺电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跨越上千公里的电流接入村庄,用电难、用电贵、用电不稳的局面彻底得到了改变。
与其他村组相比,玛朗组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产业带动,外来人员较少,这个仅有22户107人的村庄在冬日里显得格外沉寂。在这里,最富有仪式感的一件事情就是升国旗。不管人多人少,在节日里,在活动中,大家总是要把国旗升起来的,家家户户的屋顶上也总要挂上国旗。淳朴的村民们用一面面国旗和一幅幅领袖像,表达着心底里无限的热忱和信仰。
在高原上,冬日的暖阳依旧热烈。下午时分,悠闲的老人在门口晒着太阳,村民们在村子中央跳起了锅庄。黑的白的猫翘着尾巴走过街角。时间一分一秒在手中的丝线中流淌,在一言一语的对话中流淌,在每一天的日出日落里流淌。只是在这个远僻而沉静的村庄里,时间仿佛是无言的。
晚饭时间到了。村民次仁旦增家今天的晚饭是老人耳朵,这是阿里一种传统的美食,因形似耳朵而得名。将面团捏成特定的形状,放进煮好的肉汤里,羊肉的香味醇香浓郁。在过去,这是在盛大的节日或者极为尊贵的客人来访时才能吃到的食物。
傍晚,夜幕降临,天空是蓝粉色的。早起出门的牛群踏着暮色回到村庄,叮叮当当的牛铃声再次响起,村庄的一天结束了。
是一天,也似过去了一千一万天。玛朗,玛朗,“是与不是”。下一个日夜,是平淡,是热烈,答案还在于更多途经这里的人们。玛朗值得更多目光和探索,今天的玛朗期待更多的人来,不止途经,放下行囊,玛朗也可以是目的地。
上一篇: 西藏聂荣:让文明之花在羌塘草原绽放
下一篇: 挥泪送别!因公牺牲民警邹洋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