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岗位让过去的砍树人变成了现在的造林人
发布时间:2021/07/14 新闻 浏览次数:320
仲夏的早晨,在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野保员的次成塔青一早就出门了。
“这个季节是藏羚羊产仔的季节,我每天早上都在保护区周围巡逻,观察野生动物,看它们是否需要救助。”次成塔青表示,“野保员这个工作很不错,不仅能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出一份力,还有工资收入。”
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像次成塔青这样的野保员共有42名,每人每月能获得3000元现金收入。在他们的努力下,目前,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近年来,西藏始终结合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加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让群众充分享受生态政策红利。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为群众提供70万个生态岗位,群众增收近40亿元,不少过去的砍树人变成了现在的造林人。
环境好了,西藏通过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绿色产业来实现百姓增收致富。此外,西藏还鼓励百姓通过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如担任森林管护员、自然保护区管护员、草原监管员、乡镇生态环境监督员等工作来增加收入。
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扎雪乡,普次仁已经守护山林好几个年头了。
普次仁说,十几年前,当地的老百姓冬天取暖和生火做饭都需要烧柴,附近村民都习惯上山砍树。不仅如此,在墨竹工卡县还存在迁徙、栖居的黑颈鹤、马鹿等野生保护动物被偷猎现象。
由于保护区面积大,普次仁每次巡逻的时间都特别长,遇见砍树的人,他每次都会耐心劝说,还在附近的村子开展保护生态的宣传教育。
“保护林园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累是累了点,但没什么,能保护好森林就行。”普次仁说。
通过参与公益林管护获得劳务收入,部分农牧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实质改变。以前只见自行车的扎雪乡,如今每家每户都有摩托车,有些人家还开上了小轿车。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美好家园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如今,越来越多农牧民成为野保员、林保员、湿地保护员,“化身”为雪域高原的“生态卫士”,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了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