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青藏科考顺利收官,为建立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奠定基础
发布时间:2021/08/10 科技 浏览次数:220
从首个科考点浪错采样“旗开得胜”、到成功为班公错(班公湖)测量“体温”,从曲折完成达则错科考作业、到兹格塘错流域表土取样顺利收官……
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科考分队已结束本次高原湖泊野外科考作业,8月6日下午返抵拉萨,“一错再错”过程中收获一大批高质量湖泊岩芯、沉积物、表土样品等丰硕成果,将为研究重建青藏高原古人类活动环境提供重要科学数据。
聚焦高原湖泊考察采样,科考分队7月中旬从拉萨出发,奔赴阿里地区和青藏高原腹地,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上风雨兼程5000多公里,20多天内先后完成浪错、公珠错、结则茶卡、隆觉错、芦布错、达热错、拉果错、昂古错、扎日南木错、达则错、错鄂、巴木错、兹格塘错等10多个代表性高原湖泊的考察任务。
在这次科考任务实施过程中,也难免有些遗憾,一是部分高原湖泊受水位、水流等水文变化因素影响,之前放置的温度计未能寻获读取,二是有1位科考队员因紧急任务在中途离队返回北京,另有4位队员在扎日南木错考察中身体不适,在科考行程后段被迫离队回拉萨休养。
不过,这些遗憾只是小插曲,科考作业带来更多的是收获,包括采集到“一错再错”高原湖泊不同深度的湖底岩芯、沉积物和不同高原湖泊流域表土样品,以及精确测量班公错等高原湖泊“体温”、征服风高浪急的达则错和高原“勇士湖”巴木错等。
“这次野外科考感触最深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收获’。”连续第五年来西藏出野外的科考队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研究生冀克家总结称,一是收获样品。采样是野外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此次科考在团队努力下取得预期成果,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收获情谊。这次科考分队18位队员从天南海北聚集到一起,在5000多公里的高原路程中,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结下深厚的情谊。
三是收获成长。本次科考在西藏的野外时间长、路程远、条件艰苦,过程中也遇到仪器故障、陷车、大风浪等这样那样的突发问题和困难,面对问题、不惧困难、改变思路、解决问题,最终完成科考工作,“我们才能得到成长”。
已在科研中收获爱情的科考队员、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谢海超博士笑言自己是替研究团队成员的妻子来“打工”,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青藏高原科考之旅,“在高原上做工作,科学想法固然重要,但是能获得样品才是关键,否则想法只是缘木求鱼”。
谢海超印象最深的是在达则错湖中心放置沉积物捕获器的惊险过程。他说,几次在风浪中穿行尝试到预定地点,内心从最开始的惧怕逐渐变得平静,最后竟然有点开始兴奋,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之后再去战胜它,这种成就感前所未有。“这次科考让我深深感受到人类在高原面前的渺小,但这也激发我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高原前世今生的斗志”。
科考队员、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得文说,在之前一次赴可可西里、云南野外科考积累经验基础上,这次科考他对各种设备应用都已得心应手,野外生活也愈发习惯。他认为,在科考工作过程中,协助团队圆满完成科考任务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团队意义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我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经历都将是属于我的一份弥足珍贵的财富”。
科考过程:很辛苦,也很快乐
挤帐篷、打地铺、纸巾洗脸擦脚、路边吃泡面、船上风浪打湿全身……在科考队员们眼里,这20多天的高原野外科考作业,过程中经历的一切很辛苦,也很快乐。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秘书处项目专员、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研究生王卓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研究生袁侃、硕士研究生高小雪,是这次科考分队中的“三朵金花”,她们对科考过程中苦乐体会颇深。
王卓认为,野外工作总是辛苦的,特别是对于女生,需要更强的毅力和吃苦的决心。
首次参与高原湖泊野外科考的高小雪自言“瘦了5斤,也晒黑了不少”。她说,第一次坐上充气快艇,随着湖泊白头浪左右摇摆,心里有点紧张,手一直紧紧抓着船绳,保持平稳,切身体会到科考过程有一定风险性。
“侃爷”是袁侃在科考分队里获得的雅号,她说,科考分队拥有极强的团队精神,在整个科考过程中,大家互帮互助,分工协作,每位科考队员都实现了自我价值。“我们也拥有多姿多彩的扎营时光,一起做饭,一起畅谈,一起看星星,这种远离喧嚣的日子极其难得,我们都乐在其中”。
“青藏高原的野外工作很辛苦,高原湖泊研究更不是一个人可以单枪匹马完成的,需要大家通力合作。野外考察是培养团队精神最好的方式。”科考队员、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孙喆表示,看到新加入科考团队的师弟师妹在湖边不知所措,犹如看到自己当年第一次野外时的样子,“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了解野外工作,适应野外节奏,把经验传递给他们,帮助他们迅速成长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获经验传递最多的是科考分队最年轻队员臧铜钢,他今年刚考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生,尚未入学报到,就很幸运在暑期被导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侯居峙研究员召至科考分队进行体验和煅炼。他说,在错鄂湖科考任务,自己有机会在湖泊钻探平台上打出人生中第一个重力钻样品,尽管两天下来,满身泥巴,浑身酸痛,脸也被晒成两层颜色,但非常有成就感,“我终于觉得我是大家中的一员了,终有一天我会成为和师兄们一样能干的人”。
时隔5年再次参加青藏科考的河北地质大学副教授贺跃戏言自己是科考队里的“回锅肉”,他说,这次科考自己最大的感慨是西藏巨大发展变化和科考分队研究团队的茁壮成长,感触的最深则是青藏科考精神的传承。
贺跃表示,青藏高原缺少氧气、物质条件有限,正是这种外在物质匮乏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每一个科考队员坚韧、忘我、无畏、不怕吃苦的精神。“作为大学老师,我有义务把青藏科考精神的火种保存好、带回校园科普并发扬广大,激励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国家科技强国建设事业”。
未来目标:为建立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奠定基础
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分队领队、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侯居峙研究员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资助,为人做事特别低调。他博士导师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但他从不主动提起,别人问及时也是一笑而过,“我们远远没有达到刘先生的期望”。此外,侯居峙给人第一印象比较严肃,不苟言笑,但一段时间接触下来,才发现他不仅和蔼可亲,还特别幽默风趣,与队员和学生在科考作业中也是打成一片。
臧铜钢就特别惊叹说,侯老师跟其他科考队员和师兄一样,穿着连体水裤进行科考准备时,“居然会坐在地上拧螺丝、搬货物、装卡车,在平台上跟大家一起拉重锤”。
在科考作业过程中,侯居峙一直是团队的主心骨:本次达则错科考放置沉积物捕获器时因大风浪遭遇险情,他从营地沿湖岸沙地徒步约3公里前往救险,亲自驾船指挥,最终成功完成任务;率队在“勇士湖”巴木错打钻取样时,湖面突发狂风巨浪,他当机立断暂停作业,掌舵充气快艇就近靠岸,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
侯居峙说,到8月5日兹格塘错湖岸表土采样结束,科考分队这次科考任务就已经全部完成,此次科考共考察了十几个典型高原湖泊,重点采集了3个湖泊的沉积物样品,预计最古老样品距今可达3-4万年,这些样品将为重建青藏高原史前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环境背景提供基础数据。
他强调,青藏科考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基础研究工作,从2010年到现在,研究团队每年都在青藏高原上进行考察工作,并坚持绿色科考行动,未来青藏科考每年仍将继续,他们团队主要是利用湖泊沉积物做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研究,近期目标是探明青藏高原湖泊“家底”,远期目标是为建立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奠定基础,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发展贡献力量。
侯居峙透露,科考分队回到拉萨后,队员们还要将采集的珍贵样品分类打包,快递运输到北京实验室以开展后续研究,同时,对在高原咸水湖开展作业的科考设备进行深度清洗整理,以备下次青藏科考使用。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8月5日傍晚,科考分队从西藏安多县海拔4561米兹格塘错完成采样返程途中,一阵急风骤雨之后,高原上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科考分队车队从彩虹之门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