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全国最大牦牛产学研基地:“大通牦牛”改良后裔约180万头
发布时间:2022/06/28 产业 浏览次数:109
记者24日探访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境内的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据悉,该中心是全国最大、最具影响的牦牛产、学、研基地和良种牦牛繁育推广基地。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资源,主要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牧业区。
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李青云介绍,该中心始建于1952年,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大通综合试验站”“牦牛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和“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
据悉,该中心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辖区土地总面积84万亩,可利用草场77万亩,耕地2000亩。主要地貌类型为高山、中高山、滩地、沟谷、沼泽湿地,有冬虫夏草等多种中草药和狼、野山羊、野鹿等野生动物。
李青云介绍,目前,中心拥有牦牛种群99群,其中核心母牛群70群,育成群28群,采精群1群;年繁育种牛达7100余头,选育种牛达5200余头,其中阿什旦牦牛700余头;年推广“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种公牛2300头。
据中新网记者了解,该中心先后于2004年和2019年,育成了世界上仅有的肉乳兼用型品种“大通牦牛”和肉用型无角品种“阿什旦牦牛”2个国家级牦牛优良新品种,填补了世界牦牛育种史上的空白,推动了我国良种牦牛多元化发展。
2011年,“大通牦牛”被确定为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地区的主导品种,在全省实施的“牦牛青稞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中得到大力推广,现已累计向全省39个县推广良种牦牛种公牛近3万余头,并辐射到新疆、西藏、内蒙、四川、甘肃等牦牛产区,经初步统计和测算,“大通牦牛”改良后裔在推广区已达约180万头,新增效益约14亿元。
李青云说,该中心打造现代化牦牛科研育种基地,积极开展“冷季补饲”“断乳犊牛集中舍饲培育”“牦牛一年一胎”“人工授精”等技术研究与示范,初步实现了对母牛发情配种和产犊时间的可控可调,年生产优良牦牛细管冻精5万支,牦牛人工授精授配率达到80%以上,犊牛繁活率显著提升。